华尔街日报报道,不久前,任何人都能查阅中国广泛的官方数据。但随后这些数据开始陆续消失。近年来,土地销售指标、外资数据和失业率指标都已不再公布。火化人数数据和商业信心指数也被中断,甚至连酱油产量的官方报告也没了。
据《华尔街日报》分析,中国官员已经停止发布数百项研究人员和投资者曾使用的数据。
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官方并未说明为何停止或隐藏这些数据。但这些数据的消失正值政府加大力度控制舆论。、

近年来,中国国家统计局停止发布部分与城市地区失业有关的数据,网站上一名匿名用户曾询问其中一项数据为何消失,统计局仅表示提供这项数据的部门已经停止共享。
在关键时期,这些数据的缺失使外界更难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
准确评估中国经济增长历来就不容易。长期以来,许多经济学家一直质疑中国官方GDP数据的可靠性,最近这些担忧更加严重。

官方数据显示,去年GDP增长5%,2023年为5.2%,但有人估计北京夸大了2到3个百分点。
为了获得他们认为更真实的中国增长评估,经济学家转向了其他渠道,例如电影票房收入、夜间灯光亮度的卫星数据、水泥厂运转率和主要电力公司发电量。
有些人甚至分析中国科技巨头百度等私营公司提供的地图服务中的定位数据,以评估商业活动。
一位经济学家表示,他通过统计关于健身房和美容院老板突然关门、带着会员费跑路的新闻故事,来评估中国服务业的状况。
关于中国GDP数据的质疑由来已久。据一份泄露的美国外交电报,前中国总理李克强2007年告诉时任美国大使,中国他所主政的一个省的GDP数据是“人为的”,因此不可靠。他说自己关注的是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银行贷款。
据这份电报记载,李克强向大使坦言,官方GDP数据“仅供参考”。
中国2024年官方GDP增长5%,恰好与政府此前设定的目标一致。经济学家私下里对此数据不以为然,有人对《华尔街日报》表示,如果当局公布的数字低一点,反而更可信。
他们指出,零售销售、建筑活动等其他数据反映的情况明显更疲软。
芬兰央行和凯投宏观公司通常测算出的GDP波动幅度比中国官方更大,且近几个季度的估算值都低于官方数据。
2023年12月,中国国有企业SDIC证券的知名经济学家高善文在华盛顿的一场会议上表示,中国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只有2%左右”,并说,“我们并不知道中国真实的增长数据”。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下令对高善文进行处分,并禁止他在一段不明确期限内公开发言。
中国证券业协会在12月底警告券商,要确保旗下经济学家在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国家统计局为自己的数据体系进行辩护,称多年来数据质量已有提升,并表示已采取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调查采集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2024年2月,高盛提出了一种替代性方法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增长,利用进口数据等可视为国内消费代表的数据进行分析。这种方法的逻辑是贸易数据发布频率高,且难以篡改,因为中国的贸易伙伴也会公布相应数据。
这一方法推算出,中国2024年经济增长平均为3.7%。而纽约的研究机构荣鼎集团采用另一种方法估算,认为2024年的增长率接近2.4%。
展现稳定形象对中国共产党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大量中产阶级对未来感到担忧、中国在与美国竞争中进入未知领域的背景下。
通常消失的数据涉及对北京而言高度敏感或引发麻烦的领域,比如房地产市场。近年来,这个市场的崩盘造成数千亿美元家庭财富蒸发,并引发愤怒购房者的抗议。
在繁荣时期,中国开发商以高价从地方政府手中大肆买地。这些交易为地方政府带来大量财政收入,也标志着未来的开发计划,是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下行趋势始于2021年,当时北京收紧了行业信贷。

随着房屋销售下降和房地产开发商破产,中国智库贝壳研究院在2022年发布一份报告称,28个中国城市的平均住房空置率高于美国等地的平均水平,这表明供应过剩。
这份报告引起关注,因为中国没有发布官方的空置率数据,而房地产分析师正试图弄清开发商到底建过了多少房子。
几天后,贝壳撤回了这份报告并道歉,称部分数据存在错误。分析人士表示,他们相信该机构是在政府施压下撤回的报告。
官方数据也随之消失。
数据显示,2022年土地销售总值暴跌了48%,这对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是个严重问题,突然缺乏资金发工资或推进基础设施项目。
这项数据在2023年初被取消。不过,目前仍有一些私人数据提供者从地方公开记录中收集各地单笔土地交易。
到2023年中期,国内讨论的焦点转向年轻人糟糕的就业市场。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毕业生穿着学士服倒在地上的照片,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就在这段时间,官方青年失业率创下21.3%的历史新高。北京大学经济学家张丹丹引发舆论热议,她表示,中国真实的青年失业率可能高达46.5%。
2023年8月,中国官方宣布将停止发布青年失业率数据,称需要重新评估这一指标的计算方式。五个月后,北京开始发布一项新的数据系列,称真实的青年失业率为14.9%。
官员表示,这项新数据系列排除了近6200万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认为他们不应被计入失业人口。但这一解释让经济学家感到困惑。统计学通常将所有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包括全日制学生,都计为失业人口。
2024年4月,随着经济忧虑加剧,中国股市摇摇欲坠。外国投资者在两周内抛售超过20亿美元的中国股票,令国内散户投资者感到恐慌。
随后,中国位于上海和深圳的两大证券交易所突然宣布,停止公布外资实时资金流入和流出数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声明称,这是为了与其他国际市场接轨,因为它们并不披露特定投资群体的实时交易数据。
官方在5月中旬停止发布实时数据后,沪深300指数连续四个月下跌,直到9月当局宣布一系列措施提振疲弱的经济。
一些数据仍对外公布,但获取难度加大。2021年,北京通过一项法律,导致一些数据提供者将公司注册信息、卫星图像等信息仅限在中国大陆境内访问。
2023年初,中国数据提供商万得信息开始限制国际用户访问部分数据集,比如线上零售数据和土地拍卖记录。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名在香港外资银行工作的经济学家透露,他开始每个周末定期前往毗邻的深圳,以便下载这些数据。
近年来还消失的官方数据包括:中国收费公路运营商的年终债务余额、新增股市投资者数量。
2022年底,中国结束防控病毒的“清零”政策后,停止公布全国火化数据。
一些分析人士曾估算,这一转变可能导致130万至210万人死亡。政府还在社交媒体上审查有关病毒影响的讨论。
中国的低生育率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经济负担——而一些能反映这一趋势的数据也不再公布。
200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易富贤曾质疑中国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并主张用结核疫苗接种数量来衡量人口增长,因为中国每个新生儿都必须接种这一疫苗。
根据中国民间智库前瞻产业研究院汇总的数据,2020年全国共接种结核疫苗540万剂。而中国官方则称该年出生人口为1210万。
一年后,国家药监局停止发布结核疫苗接种的每周数据,同时取消发布其他疫苗数据。

一些消失的数据甚至难以解释。
例如,小学厕所面积估算数据在2022年停止公布,但在今年2月恢复发布。官方的酱油产量数据自2021年5月起中断,至今未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