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领域正经历着技术跃进与舆论撕裂的双重考验。近期小米SU7致命事故引发的舆论海啸,将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边界推至公众审视焦点。这场风波背后,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在公开场合直言“智能驾驶帮不了你定义品牌”的论断,为行业敲响了技术平权时代的警钟。当车企们沉迷于“天神之眼”“千里浩瀚”的营销狂欢时,地平线撕开表象的技术洞察,正在重塑产业竞争逻辑。
供应商模式失效:数据困局下的生存抉择
“供应商模式是短期过渡,自研软件才是车企智驾的终局。”地平线智驾产品Marketing总监刘文尧在3月12日的行业对话中明确指出,当前比亚迪推出ABC方案仅是权宜之计,目的是通过规模效应积累数据反哺技术。据地平线测算,头部企业高速NOA已实现每1000公里一次危险接管,但城市NOA的可靠性仍停留在每10-20公里需人工干预的水平,相当于用户通勤途中必然遭遇系统失效。
这种技术断层的本质源于数据闭环能力的缺失。刘文尧强调:“技术储备成熟情况下,智驾不应受价格制约,未来高阶智驾将成为像安全气囊、安全带一样的存在。”地平线的研究显示,2025年可能迎来智驾技术拐点,但前提是车企必须突破“采购组装”模式,建立从感知算法到决策控制的全栈自研体系。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曾在地平线发布会调侃行业现状,暗指多数车企仍陷于硬件堆砌的初级阶段。
技术平权陷阱:撕碎品牌溢价幻想
“当所有车企都能获得相同水平的智驾解决方案时,所谓的技术领先就变成了皇帝的新衣。”余凯在行业峰会上的发言直指行业痼疾。地平线的市场监测表明,目前超过60%车企的智驾系统存在高度同质化,部分企业宣传的“独家黑科技”实质是供应商提供的标准化模块。这种技术平权趋势导致品牌溢价空间急剧压缩,用户对智驾功能的支付意愿下降。
车企的应对策略呈现两极分化。据地平线研究院数据,头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突破8%,重点攻坚复杂场景下的决策算法;而跟随者阵营仍在扩大激光雷达数量、提升芯片算力等参数竞赛中内卷。余凯警示:“油车亦有能力搭载智驾,2025年智驾或迎拐点式提升,但只有掌握软件灵魂的车企才能穿越周期。”这种判断在比亚迪最新战略中得到印证——其宣布三年内将现售车型的智驾系统全部切换为自研方案。
安全信任危机:舆论场的生死博弈
小米SU7事故暴露的不仅是技术缺陷,更是车企危机管理的系统性脆弱。舆情监测显示,事故相关信息在72小时内突破87万条,负面情绪占比达37.01%,其中15.6%的讨论聚焦“企业责任逃避”。地平线研究院分析指出,当前42%的智驾事故存在责任认定模糊,部分车企利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中L2级辅助驾驶的责任条款规避义务。
“政策障碍使智驾技术在国内落地面临挑战。”刘文尧在技术研讨中披露,地平线合作的12家车企中,有9家因担忧法律风险暂缓城市NOA推送。这种矛盾在小米事件中尤为凸显:企业声明强调“NOA运行期间共发出11次预警”,而遇难者家属通过微博控诉“碰撞后车门锁死加剧伤亡”。第三方机构测试表明,涉事车型的AEB对静止障碍物识别存在130毫秒延迟,这在时速120公里工况下直接导致制动距离增加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