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益生菌市场的快速扩张,微康益生菌凭借其专利菌株和临床研究成果,成为行业关注焦点。然而,伴随技术优势而来的市场争议也引发了对益生菌产品功效与商业模式的深度探讨。
核心技术突破:临床验证与生产工艺双轮驱动
微康益生菌在菌株研发和产业化应用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其核心菌株嗜黏蛋白阿克曼氏菌Akk11(Akkermansia muciniphila Akk11)在临床研究(临床号:NCT06653101)中表现突出,针对超重人群的干预结果显示,受试者经过8周Akk11摄入后,体脂、代谢指标及情绪健康均得到改善。数据显示,Akk11组血清中饱腹激素GLP-1、PYY水平显著提升,饥饿激素LEP浓度显著降低,证实其通过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实现体重管理。
在生产工艺上,微康采用全自动厌氧发酵系统和高精度离心纯化技术,结合专利多重包埋乳化技术,确保菌株活性与定植效率。其年产能已突破200吨,并通过美国GRAS认证,为全球市场供应奠定基础。此外,凝结魏茨曼氏菌BC99™的临床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应用场景。赵云蛟博士在第二届中国功能食品与营养科学大会上指出,“BC99™可提升饮酒人群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水平,降低肝功能损伤指标,为护肝解决方案提供科学支持”。
专利授权争议:技术赋能背后的商业伦理质疑
微康益生菌的专利菌株LA88(专利号:ZL202210489858.3)被第三方企业百亚股份用于旗下“自由点”品牌卫生巾产品,宣称可“平衡私处微生态”。百亚股份在2024年半年报中称,该系列产品添加LA88+N13+益生元,具有“促生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功效。然而,医学专家指出,菌群具有个体差异性,益生菌在卫生巾中的活性难以保证,盲目添加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市场争议进一步聚焦于产品溢价。消费者反馈显示,益生菌卫生巾售价较同类产品高出30%-100%,但其实际效果缺乏普遍验证。有消费者表示,“使用后未感受到明显作用,但高价源于对益生菌概念的信任”。这一现象被质疑为“利用技术概念收割智商税”,同时暴露了专利授权模式下技术方与品牌方的责任边界问题。
行业趋势展望:技术壁垒与市场规范的双重挑战
微康益生菌的技术成果为行业树立了标杆,但其发展路径也折射出益生菌市场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临床验证与生产工艺的创新推动行业升级。例如,Akk11的代谢调控机制和BC99™的护肝功能研究,为功能食品开发提供了新方向;另一方面,技术滥用和概念营销可能损害消费者信任。
随着伊利、飞鹤等巨头布局全家营养赛道,以及贝因美等企业加码益生菌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谢宏曾公开表示,“贝因美进入益生菌赛道是基于现代人基础健康需求,通过与科研团队合作控制成本”。然而,如何平衡技术转化与商业伦理,建立行业标准,仍是企业与监管方共同面临的课题。
提示:益生菌产品效果存在个体差异,消费者需结合自身需求理性选择;技术授权模式可能存在潜在商业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