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5月19日 14:10,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980017)上涨0.55%,成分股格科微(688728)上涨4.12%,兆易创新(603986)上涨3.55%,沪硅产业(688126)上涨2.63%,华大九天(301269)上涨2.24%,龙芯中科(688047)上涨1.64%。
半导体ETF(159813)上涨0.77%,最新价报0.78元。拉长时间看,截至2025年5月16日,半导体ETF近1年累计上涨46.52%。
消息面上,英伟达宣布 Hopper 系列不再供货中国: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 5 月 17 日报道,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由于美国政府限制 Hopper 架构的 H20 芯片出口至中国,公司正重新审视中国市场战略,但未来不会再推出 Hopper 系列芯片。
黄仁勋 17 日受访时说,针对中国市场,英伟达在 H20 芯片后不会再推出 Hopper 系列产品,“因为 Hopper 已无法再调整”。这意味着,中国市场将彻底与 Hopper 架构的芯片绝缘,包括之前英伟达为中国市场特别设计的一些性能有所阉割的版本。
就在英伟达宣布放弃中国 Hopper 市场的同时,小米自研芯片传来了好消息。
5 月 19 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雷军在个人社交平台发布消息,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 3nm 制程手机处理器芯片玄戒 O1 即将亮相。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成功实现 3nm 芯片设计的突破,紧追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大陆地区在先进制程芯片研发设计领域的空白。
近年来,小米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出 “大规模投入底层技术,致力成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领者” 的新十年目标,并将芯片、AI 和 OS 确定为重点投入的三大技术赛道。据悉,小米近五年研发总投入达 1050 亿元,今年预计研发投入 300 亿元。目前,小米有工程师超过 2 万人,其中芯片工程师超 2500 人。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英伟达 Hopper 系列的退场,中国 AI 芯片市场出现了巨大的空白,将催化我国半导体产业链国产替代化的进程。未来,将有许多的中国企业站出来,填补英伟达留下的空缺,在 AI 芯片、手机芯片等多个领域实现全面国产替代。
东吴证券认为半导体行业业绩持续高增,看好自主可控趋势下国产替代加速。先进逻辑 / 存储厂商持续扩产,叠加先进制程设备继续突破放量,逻辑 & 存储厂商扩产将带来半导体设备 & 零部件需求上升;国产半导体设备商开启平台化布局,如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均有全新品类设备亮相,平台化加速有利于拓宽产品种类打造一体化解决方案;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设备公司差异化竞争将使国产替代逻辑持续生效;受益于 AI 芯片浪潮加速,下游封测设备起量,特别是测试设备国产化进程顺利,有望实现国产化替代放量。
半导体ETF紧密跟踪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为反映沪深北交易所芯片产业相关上市公司的市场表现,丰富指数化投资工具,编制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30日,国证半导体芯片指数(980017)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寒武纪(688256)、中芯国际(688981)、海光信息(688041)、北方华创(002371)、韦尔股份(603501)、中微公司(688012)、兆易创新(603986)、澜起科技(688008)、长电科技(600584)、紫光国微(002049),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7.82%。
半导体ETF(159813),场外联接A:012969;联接C:012970;联接I:022863。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