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局日前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这一史上最严充电宝管控措施的出台,源于2025年以来中国民航已发生的15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事件,以及全球范围内多起由充电宝引发的严重航空安全事故。此次紧急通知体现了民航业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态度,旨在最大限度降低航空运输中的安全风险。
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成禁令导火索
2025年以来,全球民航领域充电宝安全事故呈现高发态势。1月28日,一架釜山航空的飞机因旅客行李中的充电宝引发火灾事故,导致飞机行李架烧穿,机体严重受损。这起事故充分暴露了充电宝在航空运输中的巨大安全隐患。
3月20日,香港航空一架从杭州飞往香港的航班再次发生充电宝安全事故。飞行过程中,行李架中的充电宝突然燃烧导致行李架起火,迫使航班紧急备降至福州长乐机场。这起事故进一步加剧了民航部门对充电宝安全问题的担忧。
截至目前,2025年中国民航已发生15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的事件,给航空安全和旅客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事故的频繁发生,成为民航局发布紧急禁令的直接导火索,也凸显了加强充电宝安全管控的紧迫性。
锂电池固有危险性与产品质量堪忧
充电宝中含有的锂电池具备固有的危险性特征。锂电池一旦受到高温、挤压、碰撞等外部因素干扰,极易引发内部短路,进而产生大量热量。当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发电池的热失控现象,导致起火、爆炸等严重后果。
锂电池安全事故具有起火快、威力大、扑灭难等显著特点。在密闭的客舱环境中,一旦发生充电宝起火事故,不仅难以及时扑救,还可能迅速蔓延,对航空器结构和旅客安全构成致命威胁。这种特殊的危险性使得充电宝在航空运输中需要格外严格的安全管控。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期通报的移动电源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令人担忧。在抽查的149批次移动电源中,发现有65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高达43.6%。这一数据表明,市场上接近一半的充电宝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航空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
无缓冲期执行凸显安全管控紧迫性
近期多家充电宝品牌因电芯安全隐患召回多个批次产品,同时不少旅客在乘机时因携带不合规或没有3C标识的充电宝而被机场拦截。面对这种情况,民航局选择了无缓冲期的统一管控措施。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对存在质量问题的充电宝采取撤销或暂停3C认证等监管措施。然而,充电宝召回工作需要一定时间过程,在此期间,存在安全隐患的产品一旦进入航空运输环节,将对航空器、旅客及客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未获得3C认证标识和被召回的充电宝产品因未经过相关质量检测认证,在电池稳定性、电路保护等关键性能上无法达到安全标准。在航空运输过程中,这些产品极易因电池内部缺陷、旅客不当使用或飞行环境变化导致异常发热、冒烟甚至起火等安全事故。气压波动、颠簸等飞行环境的特殊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风险。
机场建立完善处置机制防止产品回流
针对被拦截的不合规充电宝处置问题,机场将设置旅客充电宝自弃、暂存区域以及寄递服务。在安检环节因不合规被拦截的充电宝,将根据旅客的选择采取相应措施。机场与航空公司将制定相关手续和流程,为旅客自弃、暂存提供清晰的指引及便利操作。
机场将对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和旅客自弃的充电宝统一作合理处置。处置方式包括统一销毁或与相关电池回收企业签订协议,进行报废处理后实现资源回收。这种集中处置的方式既能确保安全,又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充电宝在暂存、转移、回收等各个环节都将建立完善的记录制度,确保其流向可追溯。通过建立严密的监管链条,可以有效防止被私自处理后回流市场的情况发生,从源头上杜绝不合规充电宝重新进入流通领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