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数字财富领导者

增收不增利的微脉公司冲刺港股IPO,三年亏逾7.5亿元

2025-07-03 11:48:18
有连云
有连云
关注
0
0
获赞
粉丝
喜欢 0 0收藏举报
— 分享 —

近日,中国互联网医疗企业微脉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在主板挂牌上市。这家总部位于杭州的AI全病程管理服务企业由招商证券国际和德意志银行担任联席保荐人,开启了其资本化征程。

根据招股书披露,微脉在2022年、2023年及2024年营收分别为5.12亿元、6.28亿元和6.53亿元人民币,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然而增收不增利的现实同样醒目:同期年度亏损分别高达4.14亿元、1.50亿元和1.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超过7.5亿元。

财务数据显示,微脉虽然尚未实现整体盈利,但多项指标呈现积极变化。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17.2%提升至2024年的19.9%,显示业务运营效率有所提高。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经调整净亏损的大幅收窄:从2022年的2.33亿元降至2023年的9911万元,再到2024年的3020万元,2023年和2024年分别同比收窄57.5%和69.5%。

微脉在招股书中特别强调,其绝大多数全病程管理中心已实现月度医院合作经营利润率正数。

微脉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最大的服务患者的AI+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按2024年收入计算,该公司位列中国前三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提供商。

其核心业务模式在于与公立医院的深度绑定。截至2025年6月20日,微脉已与157家医院直接签约并设立全病程管理中心,同时在每家合作医院配备多学科健康管理团队。

此外,公司还与超4700家医院及医疗机构在支付结算、病历调阅等领域开展合作,构建了广阔的医疗网络。

业务收入构成方面,2024年全病程管理服务贡献了72%的收入(4.7亿元),医疗健康产品销售占19.4%(1.26亿元),保险经纪业务占8.6%(5626万元)。

尽管前景广阔,微脉仍面临多重挑战。最核心的是公司收入高度依赖全病程管理服务,药品销售和保险经纪占比较低。

微脉在招股书“风险因素”坦承:“我们的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医院的合作关系。倘若我们无法维持与合作医院的现有关系,或无法找到对我们未来扩张至关重要的新医院或机构并与之合作,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微脉的核心技术支撑是其自主研发的CareAI平台,该平台采用多智能体系统(M.A.S.)及混合模型(MoM)架构,被列为中国首批AI医疗健康管理平台之一。

2023年,公司推出国内首个健康管理大语言模型CareGPT,并基于此开发健康管理智能体CareAI。该系统可分析患者交流内容,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形态健康建议,辅助健康管理师设计全病程管理方案。

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该市场规模已从2020年的163亿元增至2024年的61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9.3%。

未来增长潜力更为可观,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654亿元,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4.6%。

政策红利成为重要驱动力。国家《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推动医疗模式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型,医院对全病程管理的需求日益攀升。

但市场参与者的技术投入与商业化的平衡也是一大挑战。技术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且技术投入与短期盈利目标存在矛盾。

微脉表示,此次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提升AI能力并扩大AI应用场景;扩大全病程管理服务;扩大医疗管理生态圈;策略性投资或收购;以及补充营运资金。

公司创始人裘加林现年47岁,通过iChoice Holding间接控制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24.35%的投票权,为单一最大股东。微脉已完成多轮融资,D+轮融资后估值达5.59亿美元。

投资方阵容强大,包括源码资本(持股9.45%)、元璟资本(持股7.96%)、IDG Capital(持股13.68%)、千骥资本(持股12.82%)等十余家知名机构。

市场前景看似光明,中国全病程管理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614亿元增至2030年的3654亿元。但如何将4700家合作医院的网络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仍是这家医疗AI企业需要解决的难题。

以上内容与数据,与有连云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敬告读者:本文为转载发布,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FX168财经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细微删改。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