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根据港交所文件,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镁信健康”)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赴港上市,标志着这家中国最大医药多元支付平台迈出资本化的重要一步。
2024年以来,保险产业链上的服务公司扎堆上市的趋势愈发明显。从保险代理服务商众淼控股登陆港交所,到有家有保、致保科技、益盛鑫科技、元保登陆纳斯达克,再到镁信健康此次“闯关”港交所,资本市场对保险科技企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据了解,镁信健康成立于2017年8月,最初由上海医药集团孵化,如今已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医药多元支付平台。其聚焦“商业健康险更广覆盖、创新药械多元支付新基建以及医药支付第一平台”三大方向,采用“互联网+医+药+险”的模式,已成为连接药企、保险公司与患者的“三端链接者”。
镁信健康的核心业务围绕“智药”和“智保”两大解决方案展开。根据其招股书披露,智药解决方案覆盖药品全生命周期的商业化服务,帮助药企整合多元支付渠道,助力创新药械进入商业健康险和惠民保项目。截至2024年底,镁信健康已与超140家药企合作,累计服务了约160万名患者。这一业务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患者“用药难、用药贵”的痛点,也为药企提供了更高效的市场渗透路径。
而智保解决方案则聚焦于商业健康险的创新与运营。镁信健康通过AI技术与优质医药资源,为保险公司提供从产品设计到理赔处理的端到端服务。其推出的“一码直付”平台,整合产品、服务与基础设施,实现医药直付,显著提升了患者支付体验。截至2024年底,镁信健康已服务保单数量约 3.93亿,并与超90家保险公司合作,“一码直付”平台已吸引超过150000位注册用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以服务的保单数量计算,镁信健康是规模最大的创新健康保险解决方案提供商。
值得注意的是,镁信健康的业务逻辑并非简单的撮合交易,而是通过技术手段重构医疗支付链条。例如,其自主研发的AI基础设施mind42.ai,专注于解决医疗健康、制药及保险领域的关键行业挑战,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药品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患者管理效率。这种技术驱动的业务模式,使其在医疗支付领域的竞争中占据独特优势。
从财务数据看,镁信健康过去三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2022年至2024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0.69亿元、12.55亿元和20.3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8%。然而,净利润层面仍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至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4.46亿元、2.88亿元和0.76亿元,亏损额虽逐年收窄,但尚未实现盈利。
镁信健康在招股书中解释称,历史亏损主要归因于中国医药多元支付市场的独特性和行业初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公司强调,短期亏损是必要的“策略性投资”,将带来可观的长期成长机会,同时为未来的获利能力建立稳固的基础。这一逻辑在资本市场并不罕见,例如,平安好医生2018年港股上市时也曾以“处于流量获取阶段,需要获取足够用户,改变用户习惯”为由解释2015年、2016年、2017年连续三年的亏损。
从行业视角看,镁信健康的业务模式与医疗支付领域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民众健康意识提升、产品持续创新以及数字技术赋能的共同推动,2024至2030年间医疗支付结构将迎来深刻变革。随着商业健康险覆盖率预计从2024年的7.7%扩大至2030年的17.0%,此前占比过高的个人自付支出预计将从43.3%降至38.8%。这一结构性转变将凸显出保险模式在提升医疗可及性与支付能力方面日益重要的价值。
而且,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创新药械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1620亿元增至2030年的41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6.7%;同期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将从9773亿元扩容至2.3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5.8%。这意味着,镁信健康的业务增长仍有充足空间,但能否实现盈利并完成资本市场的价值兑现,是其上市后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镁信健康首席商务官郎立良曾在6月27日举行的“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动能——数智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主旨会议上表示,镁信健康的定位为医药多元支付平台,致力于解決患者、保司与药企面临的筹资与支付挑战,要做的是串联不同的支付方案,将多元支付方案、多元主体连接起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健康需求。例如,通过惠民保等产品将社保结算与商保支付打通,从患者视角设计出连续性支付体验,让商保真正成为医保的补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