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曝光了零差评背后的猫腻,小红书、大众点评、闲鱼等月活过亿的知名互联网平台成网络水军接单重灾区。
据报道,央视财经通过暗访揭露了网红经济背后隐藏的水军产业链,直指小红书、大众点评、闲鱼等年轻人聚集的平台,已成为这类灰色交易的重灾区。调查显示,那些在社交平台上动辄获得十万加点赞、评论区清一色好评的爆款产品,背后往往存在着一套完整的虚假营销体系。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水军操作手法日益精细化
央视财经暗访画面展示了水军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可谓触目惊心。在这些工作室内,上百个账号同时登录,工作人员利用自动化工具在各大平台复制粘贴“超好用”“已回购”等模板化评论。目前,水军公司已经发展出更为复杂的营销策略,有商家会专门定制“高级黑”剧本,先安排水军发布“质量差”的负面评论,随后又安排“路人”账号出面反驳,以“我用了三个月都没问题,楼主要不联系客服换货”等看似中立的言论为产品正名。这种欲擒故纵的组合营销手法不仅提高了产品的曝光度,还让评论区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真实感,更容易获取消费者信任。
水军公司的运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美妆品牌在新品上市前,会提前三个月在水军公司“养号”,从普通用户到中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层层渗透,等产品正式发售时,评论区早已被精心安排的“自来水”账号占据,真实消费者的声音被淹没在一片虚假好评之中。这种做法不仅扭曲了产品的真实口碑,也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难以获取客观信息。
社交电商平台成为水军重灾区
央视财经调查发现,小红书、大众点评、闲鱼等社交电商平台已成为水军最为活跃的区域。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平台具有精准的用户定位和强大的消费引导能力。小红书女性用户占比超过七成,这些用户普遍具有较强的消费决策力,一条看似普通用户发布的“种草”笔记能够带动百万级的流量转化。而闲鱼虽然表面上是二手交易平台,实际上隐藏着大量“职业卖家”,他们打着“个人闲置”的旗号规避平台监管,同时在评论区安排水军刷“姐妹快冲”“实物比图片美”等虚假评论,迅速将冷门商品炒作成为“断货王”。
这些平台之所以成为水军的首选,还与其用户群体的特点密切相关。年轻用户更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看到大量好评会产生强烈的购买冲动。同时,这些平台的算法机制也在无意中助长了水军行为,高互动的内容会获得更多推荐,而水军恰恰可以通过批量账号制造虚假互动,进入推荐流量池。据央视财经报道披露的数据,某头部MCN机构的水军占比高达30%,这意味着用户关注的百万粉丝博主,平均每三条推广内容中就有一条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剧本杀”。
数据显示,上述平台中,小红书去年月活超过3.2亿,日活用户达到1亿。闲鱼去年底日活约4000万,成为阿里体系内仅次于淘宝、天猫的第二大App,今年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闲鱼3月MAU(月活)突破2亿大关达到2.09亿,同比增长近20%。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后,鲜有用户数据流出,不过早在10年前,其月活就已过亿。
消费者权益保护面临新挑战
更值得警惕的是,普通用户已经成为这场虚假营销游戏中的“免费劳动力”。许多消费者在浏览社交平台时,会不经意间点赞、收藏那些看似真实的测评内容,却不知这些行为正在为虚假广告提供免费流量。还有用户在出售闲置物品时,突然收到大量“还在吗”“求细节”的咨询信息,但对方要么极力压价,要么直接消失,这些看似活跃的用户中,相当一部分是水军公司操控的“人机混合体”,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评论内容,再由真人进行单对单沟通,将真实用户的信任当作可以随意收割的对象。
面对日益精细化的水军操作,消费者保护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看好评”购物策略已经失效,因为好评可以被批量生产,而那些带有真实情绪的差评反而成为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有消费专家建议,消费者在做购买决策时,应当保持理性判断,不要被“全网零差评”等宣传语轻易说服,最好通过多渠道获取产品信息,比如去线下实体店亲自体验产品,或者更加关注那些具体详细的使用反馈,而非简单的赞美之词。
当前网络水军现象不仅是一个消费问题,更是一个社会信任问题。随着社交媒体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不断增强,如何构建健康透明的网络评价环境,已经成为监管部门、平台企业和消费者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