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昊帆生物(301393.SZ)在2025年7月抛出“1.6亿元溢价251%收购杭州福斯特药业”的公告时,资本市场瞬间炸开了锅。这家以多肽合成试剂起家的CDMO企业,正因安徽基地满负荷运转、淮安新基地“远水难解近渴”而陷入产能困局。2024年报中,公司直言“产能不足导致无法承接或按时交付订单”,业绩增长被硬生生卡住脖子。而此次收购的标的——杭州福斯特药业,虽手握72亩厂区、4万平米GMP车间及FDA认证,却连续两年亏损超3600万元,账面净资产仅4603万元,评估值却飙升至1.62亿元。这场看似“病急乱投医”的交易,究竟是产能突围的破局之举,还是资本游戏的危险赌局?
产能警报拉响:从“供不应求”到“买时间”的生死竞速
昊帆生物的产能焦虑,早已写在财报里。2024年,公司安徽生产基地利用率达102%,核心产品多肽合成试剂交付周期延长30%,直接导致部分订单流失。据2024年报披露,因产能不足,公司全年拒绝或延迟交付的订单金额超1.2亿元,占当年营收的15%。更严峻的是,在建的淮安基地预计2026年才能投产,而CDMO行业客户订单具有强时效性——一旦交付延迟,客户可能永久转向竞争对手。
“在医药外包行业,产能就是生命线。”某券商医药分析师指出,“昊帆生物的主业是多肽合成试剂,属于CDMO上游原料领域。但近年来,药明康德、凯莱英等头部企业加速向下游原料药、制剂领域延伸,昊帆生物若不尽快补齐产能短板,很可能被挤出核心供应链。”
在此背景下,收购杭州福斯特成为“最快解法”。标的公司位于杭州余杭区,拥有4条符合FDA标准的GMP生产线,覆盖抗肿瘤、抗病毒等高附加值领域,理论上可立即释放100吨/年的原料药产能。昊帆生物在公告中直言:“首期交割后即可控制85%股权,快速解决公司产能瓶颈。”
亏损资产的天价估值:251%溢价背后的“产能幻觉”?
然而,这场交易最受争议的,是标的公司“亏损连连却估值暴涨”的财务悖论。
根据公告,杭州福斯特2024年营收2.04亿元,净亏损2837万元;2025年一季度营收4800万元,亏损扩大至844万元,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200万元。更值得警惕的是,其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4年的120天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150天,存货周转率从3.2次降至2.5次,显示运营效率持续恶化。
但评估机构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判断。中联资产评估集团采用收益法评估,认为杭州福斯特“具备成熟的生产体系及客户渠道,未来可通过整合提升盈利能力”,最终给出1.62亿元的估值,较账面净资产增值251.52%。这一数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据Wind数据,2024年医药行业并购案例中,标的公司平均溢价率为87%,最高不超过150%。
“251%的溢价,相当于用1.6亿元买了一个‘产能许可证’。”某私募基金经理直言,“但问题在于,这个许可证对应的资产是亏损的,且亏损还在扩大。昊帆生物需要证明,自己能比原股东更好地运营这家公司。”
战略逻辑的三重赌局:垂直整合、产能输血与体系赋能
面对质疑,昊帆生物在公告中勾勒出三重战略意图,但每一条都暗藏风险。
第一重:垂直整合,延伸产业链
昊帆生物目前核心业务为多肽合成试剂(占2024年营收的72%),而杭州福斯特的主业是中间体及原料药生产。理论上,二者可形成“试剂-中间体-原料药”的垂直链条,提升客户粘性。但现实是,原料药行业与试剂行业逻辑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强大的工艺优化能力、环保投入及客户审计经验,而昊帆生物此前从未涉足该领域。
“从试剂到原料药,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某原料药企业高管表示,“福斯特的亏损,很大程度源于工艺成本过高。昊帆生物若无法降低其生产成本,整合后反而可能拖累自身毛利率。”
第二重:产能输血,破解交付危机
这是昊帆生物最迫切的需求。根据协议,首期85%股权交割后,标的公司产能将立即纳入上市公司体系。但问题在于,杭州福斯特的产能利用率仅65%(2024年数据),且主要客户为国内中小药企,与昊帆生物的海外客户(占比超50%)存在渠道差异。
“产能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上述券商分析师指出,“福斯特的GMP车间需要重新通过客户审计才能承接昊帆生物的订单,这个过程可能需要6-12个月。远水难解近渴。”
第三重:体系赋能,共享客户渠道
昊帆生物声称,将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融合”及“客户渠道共享”实现双向赋能。但财务数据显示,杭州福斯特前五大客户占比达70%,客户集中度极高,且2024年有2家大客户减少采购超3000万元。若昊帆生物无法稳定其客户,所谓“赋能”可能沦为空谈。
医药并购的“产能焦虑”:激进扩张还是稳健整合?
昊帆生物的困境,是当下医药行业的缩影。在创新药研发升温、CDMO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重资产、长周期”的产能建设成为药企共同瓶颈。据统计,2024年A股医药行业并购案例中,超60%涉及产能扩张,其中不乏高溢价收购亏损资产的案例。例如,2024年,某CDMO企业以3.2亿元收购一家亏损的制剂工厂,溢价率180%,承诺3年内扭亏;2025年初,另一家生物药企业以5亿元收购一家停产多年的生物反应器基地,溢价率220%,引发市场质疑。
“当自建产能需要3-5年周期,而市场竞争要求‘即时交付’,药企只能选择并购。”某投行医药组负责人表示,“但高溢价收购亏损资产是一把双刃剑——成功整合可快速打开产能天花板,失败则可能坠入整合陷阱,甚至拖累主业。”
昊帆生物的案例更具特殊性。其核心产品多肽合成试剂技术门槛较高,但市场空间有限(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约15亿美元),而原料药及CDMO市场虽大(超千亿美元),但竞争激烈。此次收购,本质是昊帆生物从“细分龙头”向“综合服务商”转型的孤注一掷。
1.6亿豪赌的成色几何?
截至2025年7月10日,昊帆生物股价较公告前下跌8.3%,市值蒸发超5亿元。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这场交易真实性的深度怀疑。
投资者最关注的三大问题尚未得到解答:
第一,杭州福斯特的亏损能否逆转?根据对赌协议,原股东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00万元、1500万元、2500万元,但未设置业绩补偿条款,若未达标,昊帆生物只能自行承担损失。
第二,产能整合能否如期落地?昊帆生物计划在2025年四季度完成客户审计,但标的公司历史客户流失、应收账款高企等问题可能延长整合周期。
第三,资金压力如何化解?1.6亿元收购款中,80%需通过自筹资金解决,而昊帆生物2025年一季度货币资金仅3.8亿元,短期借款达2.1亿元,流动性压力骤增。
“这场交易的本质,是昊帆生物用1.6亿元买时间。”某行业专家直言,“但时间是否站在它这边?CDMO行业的竞争不会等待,若2026年淮安基地投产时,公司已因整合失败元气大伤,这场豪赌就彻底输了。”
产能突围战,没有“容易模式”
昊帆生物的故事,是医药行业转型期的典型样本。当产能瓶颈成为业绩“紧箍咒”,企业面临两难选择:是耗时耗力自建产能,还是冒险溢价收购?前者可能错失市场窗口,后者可能坠入整合深渊。
截至2025年7月,杭州福斯特的并表尚未完成,但市场已给出初步判断——昊帆生物的市值较行业平均水平折价15%,显示投资者对其整合能力缺乏信心。在医药产业链的残酷竞速中,靠“买时间”解产能之渴,究竟是一步妙棋还是险棋?答案或许要等到2026年,当淮安基地的钢架拔地而起,当杭州福斯特的财报扭亏为盈,市场才会真正看清这场豪赌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