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在中美冲突中,特朗普正发动经济攻势,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正在准备一场冷战。加美财经编译,不代表支持文中观点或确认其中事实。

习近平带着他筹划多年的大战略进入贸易谈判。北京的政策顾问说,主要基于他对苏联在冷战中失误的理解。顾问们表示,习近平非常清楚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持续优势,因此正努力避免直接对抗,同时在这场漫长而全面的竞争中守住中国的地位。
习近平的目标是实现毛泽东曾称之为“战略相持”的局面。也就是形成一种持久的平衡,让美国的压力变得可控,为中国赢得时间赶上美国。
“对中国来说,‘战略相持’是在可预见的未来最现实、最理想的结果,”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中国领导力观察》季刊主编裴敏欣说。“实现这种相持需要战略耐心、资源保存和战术灵活性。”
在某种程度上,北京正在实施一种游击战策略,这种策略受到亨利·基辛格关于非对称冲突本质分析的启发:“正规军如果不赢就会输,游击队只要不输就是赢。”
习近平从苏联解体中汲取的经验,有一个重要支柱是经济层面。苏联把经济赌注全部押在重工业、能源和武器上。相比之下,北京试图生产所有东西,既能抵御美国的贸易和技术限制,又能继续利用全球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
另一个支柱是地缘政治层面,目标是避免苏联式的孤立。这需要削弱美国的联盟体系,同时推进北京所谓的“多元结盟”,让各国同多个大国打交道,而不是选边站队。
战略中还有一个关键是继续推进中国的军备建设,但避免与美国进行代价高昂的军备竞赛。
过去三年,中国官方国防预算的年均增幅大约为7.2%。虽然这个增速高于中国整体经济增速,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低于1.5%。
最重要的支柱,是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控制。
习近平经常把苏联解体当作中国的教训。2013年1月,他刚接掌中共领导权时,在一次党内高层闭门会议上说:“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苏共为什么会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是激烈的。”
他的潜台词是:党绝不能允许任何挑战权威的声音。
转折点
中国长期研究苏联。1953年,也就是习近平出生那年,毛泽东发起了一场运动,推动将苏联模式应用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系中。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几乎没有工业,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他前往苏联参观工业设施,学习他们的生产和技术。
这段经历对习近平的青年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苏联的价值观、历史和文化产生了发自内心的钦佩。党内一些人称他的“俄罗斯情结”之深,甚至近30年的中苏分裂都未能动摇。
但到2000年代末习近平成为政坛新星时,苏联已经解体,他的看法也发生了转变。
担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把苏联解体当作反面教材,强调意识形态的腐化和政治控制的丧失,是苏联崩溃的关键原因。
2012年掌权后,习近平还下令拍摄一部关于苏联解体的纪录片,把最后一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塑造成背叛党的反面人物。
但即便如此,北京研究冷战的重点仍是如何避免重蹈苏联覆辙。那时的习近平并未把中国视为与美国争夺超级大国地位的竞争者。
真正的转折点是特朗普在2018年和2019年发起的对华贸易战。他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让习近平看清了美国维护自身霸权的决心。
中国顾问们说,习近平领导层常常被特朗普的施压手段打得措手不及,于是开始重新审视冷战的经验。新的重点是:如何对抗并最终赢得与美国的冷战。
2020年,新冠疫情几乎切断了中美双边关系,习近平拿出了他新的冷战战略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在“双循环”口号下,推动中国在国内生产所需的东西,同时向海外出口,从而全面增强中国对外部冲击,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冲击的免疫力。
当前总统拜登延续特朗普对华强硬政策时,习近平下决心与美国进行一场持久战的意图变得更加迫切。
就在那时,北京更明确地表明希望被视为与美国平等的对手。更关键的是,中国也进一步拉近了与俄罗斯的关系。
2022年初,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北京和莫斯科宣布两国友谊“没有上限”。
然而,习近平很谨慎,没有照搬苏联建立高度孤立的东欧阵营的做法。他清楚中国可能需要在某些方面与美国“脱钩”,但他也在确保中国不被世界其他地方孤立,继续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与中低收入国家保持联系。
为了应对外界关于中国通过“债务陷阱”贷款在斯里兰卡、赞比亚等国扩张影响力的指责,习近平和他的团队还对总额达数万亿美元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计划进行了调整,力求让中国的贷款对这些融资国家来说更加可持续。
“中国的经济和外交政策都在为与美国的长期较量做准备,”前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高级官员、现任乔治城大学教授埃文·梅德罗斯说。
争取时间
中国顾问们说,习近平对党内的指示是要保持耐心,他相信全球力量对比最终会向中国倾斜。
这种沉着冷静的态度,是想和他眼中的混乱美国形成对比,以及特朗普政府对华立场的不断变化。短短几个月内,白宫就从对中国施加最高关税压力、试图孤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转向寻求一份双方都有让步的广泛协议。
北京正利用这种环境,为未来的竞争设定条件。
特朗普政府还撤销了美国对外援助机构,给了北京机会,可以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之际介入。与此同时,美国针对中国学生签证采取限制措施,并削减了例如美国之音等项目的经费,而中国政府则为美国社交媒体网红提供全额资助的中国之行,希望借此塑造一个“更酷的中国”形象。
美国内容创作者IShowSpeed在社交媒体上拥有超过1.2亿粉丝。4月他在中国待了10天,为北京赢得了一次软实力胜利。
他拍摄的大量浏览量视频中,对中国的高速列车和随处可见的电动车赞叹不已,成为全球热门话题。
除了贸易谈判,北京还希望恢复华盛顿认为毫无意义的那种定期“对话”。对习近平来说,这是争取时间的手段。
“他们完全打算强硬对抗并拖延时间,”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的裴敏欣说。
中国能否在这场战略中取得成功还远不确定。
习近平推动大国竞争的政策可能会加剧中国的经济困境。党的指令式管控正在压制民营经济活动,而“什么都要自己生产”的政策尤其导致了不断加深的通缩循环。
不过对习近平来说,这些都可能是为了应对美国所能接受的副作用。
“习近平的目标是实现技术领先,并在这场长期竞争中扮演更有影响力的角色,”曾在上世纪70年代担任基辛格首席经济顾问的霍马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