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佩斯特是Live Science的热点新闻撰稿人,他在文章中介绍了关于宇宙消亡的一项新研究。

一项新研究发现,我们的宇宙可能正在比科学家此前认为的速度更快地走向终结,但它仍将存在极其漫长的时间。
研究人员基于斯蒂芬·霍金关于黑洞最终会蒸发的著名预测,提出了对宇宙理论最长寿命的最新估算。新的估计显示,大多数最后恒星的残余将在大约10⁷⁸年后消亡,也就是1个后面带有78个零的数字。
因此,理论上宇宙将在大约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年后终结——如果你想设个闹钟提醒一下的话。
10的78次方年听起来可能荒谬地漫长,但实际上这比此前关于恒星残骸衰变的最长期限估计要快得多。
原先的估算是10¹¹⁰⁰年——也就是比上面那个数字多了1022个零。
相比之下,新的10⁷⁸年,估计显得“提前”了一个几乎无法想象的时间量级。
这项新研究于5月12日发表在《宇宙学与宇宙粒子物理学杂志》上,仅提供了恒星残骸可能存在的一个最大年限,并不能保证我们的宇宙真的会持续那么久。
不过,这项研究强调了一个事实:一切终将消亡。
“所有东西都会衰变,但我们还有大量时间可以做伟大的事情,”研究第一作者、荷兰拉德堡德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海诺·法尔克表示。
恒星耗尽燃料后会死亡,但不会完全消失。像太阳这样的小到中等质量恒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会抛掉大气层,留下一个逐渐冷却的核心,也就是白矮星。
质量最大的恒星则会以更为剧烈的方式终结,发生超新星爆炸,留下更小更致密的核心,称为中子星,或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塌缩形成黑洞。这些天体统称为恒星残骸。
1974年,霍金提出黑洞会通过一种辐射慢慢蒸发,这种能量流失形式后来被称为霍金辐射。基于量子力学的量子场论认为,宇宙真空中充满微小振动,在足够能量下可随机产生虚粒子,并释放出少量光子。
霍金提出,黑洞边缘的引力可以产生这些光子,从而使黑洞损失能量,最终导致其消失。
近50年后,荷兰的一个研究团队提出,所有具有足够质量的天体都可能像黑洞一样衰变,包括中子星和白矮星。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他们此前的假设和不同天体的质量,估算出类似霍金辐射的过程——即“引力引发的粒子对生成”——需要多久才能将所有恒星残骸耗尽。
这个过程的意思是:在强引力场(比如白矮星或中子星周围),量子真空波动会导致粒子-反粒子对的生成。这些粒子对在引力作用下可能无法重新湮灭,从而释放出能量,使天体逐渐损失质量,最终“蒸发”。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中子星将在大约10⁶⁸年后蒸发,时间尺度与黑洞相似;白矮星可以存活至多1个quinvigintillion年(10⁷⁸年)。研究还称,超大质量黑洞的寿命可能甚至超过10⁷⁸年,最长可达10⁹⁶年。
到那时,所有星系将不再拥有制造恒星的物质,宇宙也将几乎不再剩下任何东西。
这些新发现完全基于恒星残骸蒸发所需的时间。即使研究人员的理论是正确的,宇宙也未必能存续那么久。
根据当前对宇宙学的理解,宇宙将在未来大约1500亿到2000亿年内膨胀得极其迅速,届时大多数星系将不再可见,法尔克表示。
“到那时,我们所能看到的宇宙将只剩下银河系里的恒星,”法尔克说。“大约在1.7万亿年后,最后的恒星也将死亡。”
科学家预测,太阳将在大约50亿年后膨胀,吞噬地球并走向终结,因此太阳系将在所有恒星消亡之前的遥远年代就已变得不再适合居住。
在所有恒星死亡之后,一种假设中的粒子衰变形式(质子衰变)也可能在霍金所设想的过程之前,让宇宙彻底走向终点。
法尔克指出,当前质子衰变如果存在,其下限寿命也仅为10³⁴至10³⁵年。
英国赫尔大学E.A.米尔恩天体物理中心讲师亚历克斯·里金斯虽未参与此项研究,但称新的恒星残骸研究“非常有趣”。
“我们通常认为这些天体是恒星演化的终点,会永远存在,”里金斯说。“然而这项研究的作者展示了这些残骸也有最大寿命,因为它们会通过引力对产生的方式继续衰变,这一过程类似于黑洞的霍金辐射。”